1. <label id="9mfe7"></label>
      <code id="9mfe7"><em id="9mfe7"><track id="9mfe7"></track></em></code>

      李君照:永和三月 惠舞和暢

      2010年05月21日 01:13  海南文藝網 責任編輯:迅小編  點擊:25112  我有話說(0人參與)

      永和三月 惠舞和暢——黎族編導吉永和印象記

      作者:李君照
       

       黎族舞蹈編導吉永和的長相,與中國東方歌舞團(國家歌舞團)藝術總監陳維亞,頗有幾分相像??磥?,大凡大胡子的人,不論南北東西,都是既豪又爽,能舞擅武的。
       

       很早,吉永和就曾向我們表示,他要舉辦一臺個人舞蹈作品晚會,我們也坦陳了困難重重的原因。十數載后的今年“三月三”,主會場在樂東抱由,吉永和領銜擔綱了這個“三月三”大型廣場文藝晚會《歡動三月三》的總導演(其實,他曾創作了《五指山魂》、《崛起的白沙》、《九龍千萬喜》等數臺節目,第一、二、八屆保亭“嬉水節”的總導演),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不又是一臺按他的思路策劃的“個人舞蹈作品晚會”么?尤其是在博鰲國際旅游島論壇——“文化體育主題論壇”,深入討論海南舞蹈如何挖掘內涵意蘊、展示文化魅力獨特的大背景下,吉永和的響動,自然引發關心海南歌舞發展的人們的“眼球”。
       

       吉永和,系保亭縣響水鎮合口村的“賽”(黎族同胞自稱)。1960年11月生人的他,現已是歲入半百,從事業余、專業又業余,再到“自由舞者”的時間,亦已達36年!盡管他在1994年6月1日已是省舞協會員,且在資訊異常迅猛發展的今天,早應該“報上有名,廣播有聲,電視有影”了!雖然“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而我已飛過”(泰戈爾)。

          每每說起“永和”,不由想起晉右將軍暮春三月三書《蘭亭序》中的首句話,覺著好,便改之,用作題。因為我們倆,都曾很長時間在五指山區生活與工作,“三月三”又是黎苗族人們的傳統文化節日,進而對黎族苗族中的文藝佼佼者,頗為在意。
       

       保亭縣響水地區的黎苗族歌舞風氣,異常濃厚。黎山蘊玉而舞生,苗水含脂則歌甜,吉永和自幼浸淫,“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是班上的文娛委員。1976年7月,吉永和新政中學高中畢業才個把月,保亭縣就籌備在當年國慶舉行全縣文藝匯演。響水公社組織了一支隊伍,并要求吉永和帶大家編排歌舞節目,他只好橫下一條心,硬著頭皮——上!這一上,不但節目在縣里獲了獎,而且自己從此也走上一條“舞蹈不歸路”:先調到公社當了文化干事,接著在原自治州為歌舞團的大型黎族神話舞劇《甘工鳥》中擔任演員,一年后薦升到縣文化館從事舞蹈創作。從此而后,他時而到自治州歌舞團,時而到五指山歌舞團,時而白沙、東方、石山歌舞團出現他的身影,有好幾年他先后到北舞進修,繼隨同學在廣西、云南民間歌舞團“搞旅游”??偸?ldquo;隨舞流浪”,自在逍遙,至今“無極”(級)。也許,這又是命運安排的“歪打正著”,“功夫在舞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嘛,使得他廣交舞友,切磋技藝,開拓視野,提高素養,豐富思維,逐步形成了創意別致,黎味個性,開朗豪放,質樸純凈的編舞風格。如果說陳翹舞蹈是“漢人編黎舞”,獨樹一幟,鑄造經典,貢獻卓越的話,那么吉永和則是“黎人編黎舞”,有歷史積累,有文化自覺,有堅韌進取,提供了最寶貴的本土本源的原創。
       

       2001年9月,當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和湖北省荊門市籌辦“第五屆中國民間藝術節”的任務下達后,省民協曾派員到通什、三亞等地對幾個當地民間歌舞團進行調研。時任省民協秘書長的蘇鵬程正在躊躕之際,吳名輝在一旁說:“不如用吉永和試一試。”蘇當即趕赴興隆。在多次看完興隆亞洲風情園土風歌舞團的節目后,蘇認為:海南的《打柴舞》已數獲全國獎的好名聲,我們此次帶去的《打柴舞》,要區別于其他團,必須在創新上下足功夫。于是時任該團編導的吉永和,與同事們一番比試琢磨后,決定在踩街、展示、演出與比賽時的各個不同場合,在《打柴舞》中有機地糅入雜技、體操等高難度動作,  顯示其“新、奇、險、巧”的藝術魅力。
       

       同年10月5日晚,由央視現場錄制的第五屆中國民間藝術節在湖北荊門拉開了帷幕。來自全國各地的31個優秀節目在臺上一一亮相。省民協選送的《打柴舞》(還在荊門三里長街象山路“踩街”)、《逗娘》舞,均出自吉永和之手,前者獲金獎,后者獲銀獎,吉永和因而獲金牌編導獎,省民協和蘇鵬程均獲優秀組織獎。
       

       這一激動人心的切身經歷,使得10年后的今天,蘇鵬程仍然感慨良多:“我第一次參加全國民間藝術節,僅是觀摩身份;第二次參加只有個優秀獎,還不入等級。到了第三次,才因為選中了興隆這個團,終于填補了海南民間藝術沒有全國性金牌的空白。”正鑒于此,時任省民協名譽主席蘇海鷗,迅即通過長途電話,向該團成員一一致賀。香港衛視鳳凰臺,對海南僑鄉的《打柴舞》早情有獨鐘,特別為海南等省市獲金獎代表團舉行了慶功酒會。興隆亞洲風情園總經理鄭志毅,專程從武漢連夜驅車至荊門,開啟三瓶貴州茅臺酒,與眾同樂至凌晨。
       

       罷罷罷,好漢不提當年勇。如今,10年過去,由吉永和擔任總導演的大型廣場文藝晚會《歡動三月三》,于4月15日晚,在樂東縣抱由鎮占地274.125畝的民族文化體育廣場北端的演藝臺上隆重上演!這臺晚會主題為“歡歌舞動三月三,追夢陶醉香蕉節”,時間總長達120分鐘,有《三月風》、《三月情》、《三月韻》、《三月潮》四個篇章,加上序幕與尾聲,共6個部分組成。演出單位包括海南廣播電視臺蘇才霞率隊的音樂組、已遷址三亞荔枝溝的瓊州學院舞蹈系、省文化藝術學校舞蹈系、三亞世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藝術團、樂東縣歌舞團等演職人員達256人。這是樂東縣有史以來,舉辦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演職員最多的一場(次)文藝晚會。整臺晚會旨在挖掘整理深藏黎族苗族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加工、提煉、再創作,注入現代元素,使其在表現形式上富有時代感,充分展示海南黎族苗族魅力四射的民俗風情和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彰顯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中黎苗人民活潑快樂、奮發自強的精神風貌。在寓教于樂中吸引更多的黎族苗族青年的關注、喜愛和參與,拓寬文化視野,培養健康向上的情操,并熱心于傳承本民族的傳統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海南各少數民族文化生活,促使海南各民族文化藝術的繁榮與發展。
       

        “天生我才必有用”。本次晚會由吉永和編導的黎族舞蹈《央 攀》(黎語,意即“圖騰”),描述黎族先民崇敬自然與祖先,從而獲得超人力量,戰勝困難,建設家園的精神風貌;與周小玲共同編導的苗族舞蹈《古桑在》(苗語,意即“龍出山”),以“招龍舞”為依托,創新地表現苗胞帶著龍的文化氣息,跨越高山大海,再創美好生活的氣概;與文平共同編導的黎族舞蹈《態悶安》(黎語,意即“打山蘭”),通過擔扛、翻曬與碾糅山蘭的勞動,表現了黎族青年男女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未來的的憧憬;以及與洪萍共同編導的黎族苗族民歌大聯唱《五指山之歌》、《千家調》、《苗村多么美》、《搖籃曲》、《撿螺歌》入選了晚會節目,吉永和也因此被組委會最終選定為晚會總導演。當然,魯迅先生在一封信中曾指出:“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但不能置換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為民族的落后的一面,缺乏文化認同感和共鳴,也不可能是世界的。只要是黃金,總會發光。尤其是在建設國際旅游島中的“文化魅力獨特”上,真的需要像吉永和這樣有本土精神的人,保護和發揚海南的原生態文化藝術,因為這是先人歷史記憶的“活化石”,心靈家園和精神寄托,血液與生命里不可混淆的密碼。有了獨特的文化藝術做支撐,國際旅游島才能是“這一個”,才能有內涵和品位,也才能走得更穩更遠。畢竟國際旅游島的建成之時,才是真正的海南文化之花綻放之日,而一個民族的振興取決于文化的力量。
       

       朋友,我等之所以喋喋不休地向您說起吉永和之事,蓋因一個黎族編導成長道路,“水窮云起,樹轉峰來”樣曲折;體制外的吉永和能進入主流文化舞臺,更是“長安米貴,居易不易”。正因如此如此,這般這般,我們作為海南漢族文化人,有責任為吉永和鼓與呼!為黎族舞蹈編導人才有尊嚴的生活,呼喚必要的人文環境。雖然,這臺晚會的“干冰”已消散半月,我們仍余興繚繞,心潮澎湃,特仿作“蘭亭序”開頭幾句為《舞亭序》:永和三月,庚寅暮春,會于樂東抱由,總導“三月三”事也。舞林高手,少長咸集此地,展示“香蕉”風采,講述“非遺”故事,惠舞和暢,興樂而蹈,蓋黎苗人民逢盛世。謹記。(蘇鵬程、吳名輝)

      以下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并不代表本站立場

      請注意文明用語并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見解引起的法律責任。

      網友姓名:    匿名   驗 證 碼:  看不清,換一張  
      全部評論(0)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