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abel id="9mfe7"></label>
      <code id="9mfe7"><em id="9mfe7"><track id="9mfe7"></track></em></code>

      天分與工力的綜合——吳東民先生近作小議

      2012年02月09日 22:24  海南文聯  點擊:22720  我有話說(0人參與)

      陳永正

      書法是一門藝術。藝術,第一是天分,第二是工力。天分高者每易矜才使氣,工力深者每易因循守舊,能處理好其中關系,方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吳東民先生無疑是一個藝術天分極高的人。他愛好廣泛,詩、書、畫、印兼擅,還解樂律,喜庋藏。詩是書畫之靈魂,工詩者能從本體的層面去領悟書畫的文化精神,自有可能開創出屬于個人的、高雅的藝術風格。
       

      我與吳東民先生相交十余年。九十年代看到他的書作時,頗訝其對傳統技法的深刻理解與把握。明顯地脫胎于“二王”,而于行書典則的《圣教序》用力尤多。筆到意到,神來氣來,表現出深厚扎實的工力。新世紀初,吳東民先生致力求新,在藝術技巧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v橫捭闔,意態飛揚,狂而不怪,放而不野,極盡變化之能事,有著鮮明的時代氣息,體現其旺盛的創造力與生命力。
       

      日前,吳東民先生以其新作數種見示,才閱數秒種,我沖口而出:“啊,東民兄斂才就范了”。接著慢慢品味,就后悔第一反應太孟浪了??词?ldquo;斂才”,而其才實蘊含得更豐富,看似“就范”,然實際上是不為舊規所縛。行書《千字文》,應說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字字皆有來處,然無一不由已出,是可以為后學之范本者。行書《墨池記》,開闔有致,剛健婀娜;草書《桃花源記》,顧盼有情,古形今筆。這些都是一個書法家成熟的標志。我欣喜地看到,經過多年的學習、訓練與探索后,東民先生終于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了,這是許多書家耗費畢生精力也難以企求的。
       

      我在近日一次訪談中說到,有些書者急于創造出一種“符號”,或強化某些特征,誤以為這就是個人風格了。其實風格的形成是諸多因素的綜合,不可能一蹴即就。天分與工力,缺一不可。吳東民先生的成功,不以作為一個佳例。

          (陳永正: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研究 員、中文系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華 南文獻研究中心主任)

      以下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并不代表本站立場

      請注意文明用語并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見解引起的法律責任。

      網友姓名:    匿名   驗 證 碼:  看不清,換一張  
      全部評論(0)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