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abel id="9mfe7"></label>
      <code id="9mfe7"><em id="9mfe7"><track id="9mfe7"></track></em></code>

      瓊劇故里話傳承 甘為戲曲付平生

      2016年09月23日 17:11  海南文藝網  點擊:37106  我有話說(0人參與)

      如果說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的進京是京劇萌芽的開始,那么,起源于江西弋陽縣的“弋陽腔”在明代中后期入瓊,則為瓊劇的產生奠定了基石。

      在3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弋陽腔在海南島吸收潮劇、粵劇、話劇,包括本土齋醮藝術之后,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戲劇表演藝術品種——瓊劇。


      明天
      邁過人才培養和觀眾培育兩道坎,基層實踐+頂層設計添旺瓊劇傳承薪火
      瓊劇故里話傳承   甘為戲曲付平生

       

      9月22日晚,海南廣播電視總臺演播大廳,50名來自省內各個市縣瓊劇專業演員、票友一一走上舞臺,將他們經過100多天的角逐比拼后收獲的成果納入手中。這張長長的獲獎名單,是我省瓊劇人才培養成果的展示,也是瓊劇文化傳承和發展成果的展示。

      曾經,海南的本土文化瑰寶瓊劇因人才斷層、經營不善等因素走向衰落。十多年來,為了振興瓊劇,從政府到民間,紛紛出招,力圖將這一本土劇種重新盤活。功夫不負有心人,“十二五”期間,我省的瓊劇事業有了轉機:瓊劇國有藝術表演團體轉企改制基本完成;瓊劇劇目創作水平不斷提高……

      在“十三五”開局之年,今年8月上旬,省委宣傳部與省文體廳聯合制訂出臺了《海南省“十三五”時期瓊劇傳承發展規劃綱要》(下簡稱《規劃》),清楚、詳實地羅列了“十三五”期間瓊劇傳承發展的主要目標、主要任務以及保障措施,為“瓊劇”這一海南地方戲唱得更響、走得更遠搭好了“戲臺子”,讓瓊劇傳承的薪火燃得更旺。

      面對行當斷層、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海南瓊劇人向傳統要傳承,重拾了“拜師收徒”這一傳統,將其作為瓊劇精英的培養手段之一。

      在注重精英式教育的同時,還需要推進普及式教育,雙管齊下,有針對性地擴充“瓊劇人才儲備庫”。作為全省唯一培養瓊劇人才的專業藝術院校,海南省文化藝術學校挑起了這把重擔。據省藝校校長陳軍介紹,近年來藝校重點關注瓊劇教學,除著力提升師資水平,一方面陸續派出教師前往中國戲曲學院等院校進修深造,另一方面加強內部管理,要求教師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教學上。

      而剛剛出臺的《規劃》也為未來五年瓊劇人才的培養劃出了一條明確的道路,如建設海南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舉辦專題(旦角、老生等)唱腔研究班、以“名家傳藝”的方式培養行當齊全的優秀演員、舉辦瓊劇創作培訓班、將本土演員編劇導演等瓊劇人才送出去進修深造、對瓊劇藝術表演團體參加國家級藝術比賽獲獎的單位和個人實施獎勵等。

      觀眾是戲曲傳承的土壤,但凡有生命力的劇種,都生長在民間、活躍在民間。在記者的隨機采訪中,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普通的瓊劇票友,都一致認為,觀眾年輕化是戲曲傳承的希望。

      “我們要培養兩個體系的接班人,一是專業演員的接班人,二是觀眾群體接班人   ”著名瓊劇表演藝術家陳育明從瓊劇專業團體退休后,仍不遺余力地奔走在推動瓊劇表演傳承與瓊劇文化普及的一線上,“瓊劇文化的傳承要從娃娃抓起。”

      對于觀眾群體尤其是年輕群體的培養,《規劃》也有了明確的指向。未來五年內,我省將在有條件的海南方言區中小學開設瓊劇校本課程,編寫校本教材,拍攝視頻教學片,開展瓊劇通識教育,并把瓊劇通識納入美育教學內容,從小培養瓊劇愛好者。同時,我省還將大力推進瓊劇藝術進校園活動。

      培養人才、拓展觀眾群、加強劇目創作……《規劃》中的每一條都與瓊劇的傳承和發展息息相關。“隨著政府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建設,各地方劇種其實都在振興,傳統戲曲進入了繁榮時期,我們瓊劇一定要跟上這波大潮,不要掉隊。”老瓊劇表演藝術家陳育明期望著。

      以下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并不代表本站立場

      請注意文明用語并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見解引起的法律責任。

      網友姓名:    匿名   驗 證 碼:  看不清,換一張  
      全部評論(0)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