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題材影視大有可為 ——海南評論家馬良觀電視劇《天涯熱土》有感
2020年05月14日 22:19 來源:海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 點擊:17455 我有話說(0人參與)
四年前,一部反映“23年紅旗不倒”海南革命歷史題材的電視連續劇《天涯浴血》在央視播出,四年后,又一部以“天涯”命名的電視連續劇《天涯熱土》再度占據了央視一套的黃金時段。非常湊巧的是,《天涯熱土》的開頭“解放海南島戰役”正好接續上《天涯浴血》的末尾,帶著“接著說”的意味,且以史詩般的氣魄分三個段落,以海南三代農墾人的奮斗史,展現出海南從解放、建設、改革開放、建省到自由貿易港70年的變遷,充滿了濃郁的家國情懷與海南人民奮斗向上的精神。兩部“天涯”長篇劇目連在一起,上下百年,讓人們回顧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海南現當代歷史,撫今追昔,感慨萬千。
四年前,筆者曾赴北京參加了《天涯浴血》研討會,四年后,《天涯熱土》的熱播又引發了各界熱議。盡管兩部劇目其實并無特別關聯,但筆者由此生發一些感想,或許也并不牽強,更非偶然。
.jpg)
電視劇《天涯熱土》劇照
如果說《天涯浴血》是一部海南革命的形象編年史,劇中人物大部分都有歷史依據,沿著大革命失敗、紅色根據地建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脈絡一路走來,以馮白駒為首的海南瓊崖縱隊從無到有,不斷壯大,雖由南洋富商邢家以及叛徒王德彪這些虛構人物貫穿始終,但是更重要的還是馮白駒、王文明、李碩勛、符克、王國興、劉秋菊、王毅等歷史上重要人物的事跡展現,劇作者也對這些人物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并著有專著,再加上總導演唐國強的深厚功力,因此保證了該劇總體上雄渾大氣而又細膩深情的格調。
相比較而言,《天涯熱土》的難度更大,盡管該劇并無全面展現海南70年歷史的意圖,只是通過農墾三代人的命運變遷來折射海南的歷史發展,但是,畢竟海南70年的發展是這一劇目的大背景,尤其它所擷取的三段:50年代早期、80年代后期與當今,又對應著海南歷史最重要的幾個時段:海南解放及建設熱潮、改革開放海南建省、海南自貿港啟航,同時還對應著中國現當代史“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三大歷史階段的宏大敘事架構,因此,該劇所承擔的歷史使命必然是相當沉重的。
.jpg)
電視劇《天涯熱土》劇照
從目前所看到的,該劇在總體格調的把握上頗為成功,它沒有走宏大敘事的路線,沒有去為真實歷史人物立傳、正面描述農墾發展史乃至海南變遷史,它發揮電視連續劇“以情動人”、刻畫人物的特長,以虛構的、有著復雜愛恨情仇關聯的農墾三代人的人物性格命運為關鍵,凸顯出海南三大歷史時段的時代風貌與特質。更為寶貴的是,該劇有一股既強烈而又深沉的愛國、奮斗的主旋律回響其間。也許做到強烈并不難,但做到深沉就難了。它通過眾多富有質感的虛構人物,既呈現了各時期歷史人物的復雜豐富的面貌,展現了他們不同的訴求,甚至不乏矛盾沖突,但歸根結底,他們骨子里對祖國、對事業、對親人的熱愛,還是讓整部戲貫穿著一股陽剛振拔的英雄氣。
可能有的觀者會提出不同意見,其實筆者也注意到,這是一部以“情感推動”為主線的電視連續劇,這也是像《激情燃燒的歲月》、《父母愛情》等成功電視劇的常見方式,但是這不妨礙該劇也全面展現了三代農墾人所面對的復雜社會形勢及各自面貌。
.jpg)
電視劇《天涯熱土》劇照
以第一時段為例,從戰場上退伍的四野官兵、從南洋歸來的愛國華僑、從內地趕來的科研人員、知識青年以及基層民眾等等,構成了第一代農墾人的主體。它講述了為打破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經濟封鎖在海南建造起中國最大橡膠林林的感人歷程:為保護橡膠林烈士獻身、愛國歸僑沈丹寧無償捐贈沈家膠園給國家、當橡膠種子落地主人公的愛情也孕育成熟,愛國華僑打破禁運為新中國贈送優質橡膠芽條、第一次割膠的興奮……這些時段既極大地觸動了觀眾的淚點,也觸碰到了歷史最重要的節點。
第一時段還以比較大的篇幅展現了建國初期的社會、經濟環境的復雜:糧食短缺、敵特破壞等等,而沈丹寧、林漢杰、任成泰、邢文雪的多角戀,陳勝利、簡梅的獨特戀情,既讓觀者落淚感嘆,也體現出大時代中人物命運的坎坷曲折,很多情感戲的設計也非常有創意,比如林漢杰借“張老三”的故事向沈丹寧表白這一環節,非常符合人物個性,堪稱經典。對比幾十年前建設題材的作品各式人等幾乎不食人間煙火,《天涯熱土》中的建設者情感豐富,也顯示出人物的復雜性,像簡梅這樣的特務、陳勝利這樣的“叛徒”,都從人性的、包容的角度著眼,避免了臉譜化。
.jpg)
電視劇《天涯熱土》劇照
不過,筆者還是感到,該劇在第一時段過于關注情、特別是愛情在推動人物及情節發展中的作用,多少導致了個別情節上的勉強,更重要的是,距離史詩的要求就有了一些距離。作為觀眾,我們看到的林漢杰的主導動機,更多的就是追求沈丹寧,沈丹寧的行事動機,則主要圍繞林漢杰,而邢文雪的主導動機也是林漢杰,任成泰則又唯沈丹寧馬首是瞻,同樣陳勝利一切圍著簡梅轉,不是說革命人不能寫愛情,但如果感情的分量在戲中的比例過大,多少會對諸多重大節點有所忽略。眾所周知,海南橡膠在新中國成立后是立下赫赫戰功的,不談國際大形勢的波詭云譎,就以海南論,據學者分析,它還是將海南原有的以村莊為主體的一元社會結構變為“村落——農場”二元社會結構的開始,這一結構直到建省以后才被再度打破。其中軍墾人員、科研人員、歸國華僑、知識青年、基層民眾等等都為它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不夸張地講,它是現當代“海南創生”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也都有眾多歷史性、戲劇性的場面可以鋪敘并深入地去刻畫人物(比如軍人專業為農墾人,心里波瀾該有多大,劇中卻一筆帶過),這或許比如今主要靠情感發展及“抓特務”為主線能更加豐厚地展示那個大時代。再有一點,海南是一個有著獨特民俗的地區,墾區雖有自己的獨特性,但個人覺得,如適當展示比如“公期”等海南漢族民俗等,會令該劇更加立體豐富。
個人覺得第二時段帶給我們驚喜,圍繞以改革帶頭人、陳勝利之子陳繼勝和退伍軍官、林漢杰之子林武平在農場改革上的沖突與合作,以及陳繼勝、徐冰清、金逸飛、阮復三、吳強等人物情感沖突,與改革開放、海南建省時代的吻合度很高。雖然也以情感推動情節,但毀膠林、銷芒果、搞承包、種咖啡、開酒店、養和牛等改革舉措歷歷在目,貪官攜款潛逃、農場職工縱火、合作伙伴撤資、臺風等天災人禍齊聚,主要人物的感情走向也自然熨貼。在第一時段,無論情節設置、演員表演都已引人入勝的情況下,第二時段還能讓觀眾迅速入戲進入改革開放時代的滾滾洪流之中,再掀高潮,實屬不易。

電視劇《天涯熱土》劇照
不過,這也是這部“大河劇”吃虧的地方,當它進入第三時段,顯得有些精力不逮。一方面是對今天自貿港海南的把握本身就很難,畢竟當代史瞬息萬變,以圍繞橡膠期貨的國際爭斗來展現“強起來”,充滿了高亢的愛國主義精神,但劇情還是顯得簡單、調性比較單一,有些地方口號性的東西多了些。而我們回顧第一第二時段,卻非常地生活化。我們確實要體諒編劇、導演、演員,這種“長河”般的敘事,一般也會有“遞減”之勢,本劇能在第二時段再立高峰,已很難得,要讓觀眾再接受第三時段新的人物、從容鋪敘他們的感情發展,難度實在太大。從目前來看,編導用商戰、偶像劇的方式來定位當代,少了此前“時代劇”的煙火氣,但仍然也算把握住了新時代的基調、保持住了一定的水準,海南當代景觀的展現也足以悅人眼目,已經使得此劇堪稱圓滿收官,要指望它更上一層樓、在第三時段還獲得升華,那就太苛求了。
再稍作引申,筆者始終覺得,“海南創生” 是個大的命題,無論古代、近代、現代還是當代,“海南創生”都不僅僅是地方性事件,而是與當時中國乃至世界緊密關聯的大事件,只有具有了這樣的宏闊視野和認知高度,我們才會讓筆底畫卷更加立體,富有光彩。

電視劇《天涯熱土》劇照
由《天涯熱土》的熱播,還引發幾點感想:其一,劇本劇本一劇之本,《天涯熱土》一劇演員陣容強大,編導及整個創作隊伍的狀態也非常好,劇作題材內容豐富,是一部很“有戲”的作品,劇本也具有相當水準。但確實一來時間的跨度大帶來把握難度確實很大,二來劇作者有史的大敘事追求,卻偏重于情感敘事,因此距史詩氣象猶有一定距離。聯想到很多成功的電視連續劇都由成熟的長篇小說改變而成,即便是像根據非虛構作品如《大西洋帝國:一座城池的興與衰》改編的美國電視連續劇《大西洋帝國》,由于有對二三十年代美國禁酒運動、愛爾蘭、猶太、意大利、黑人幫派崛起、婦女解放運動等等復雜歷史過程的詳盡研究及豐富展現,尤其服裝、歷史環境等下了很大功夫,鏡頭也精美如電影大制作,因而在同樣具有電視連續劇“以情動人”、情節曲折特質的同時,再對每個重要人物展開多線敘事,立體展現時代全貌,因而無愧史詩之譽,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需要說明的是,筆者并非電視劇迷,所觀劇目也有限,所提意見也未必到位,見笑方家。
無論從什么意義而言,《天涯熱土》都是一部成功之作,作為一部海南題材的電視連續劇,它在海南文化史上更有它可觀的地位,它和《天涯浴血》一道,說明了海南歷史題材影視劇可以大有作為。我們當代史上還有南繁基地、10萬人才下海南、當今自貿港建設等重大題材,我們古代、近代史上也有伏波將軍、冼夫人、蘇東坡、白玉蟾、黃道婆、丘濬、海瑞、下南洋、瓊臺書院、五公祠、更路簿、騎樓老街等好題材。我們希望看到,不需要再等待四年的時間,就會有另一部甚至多部海南題材的影視劇登陸央視。在海南國際自貿港的今天,在海南已舉辦兩屆國際電影節的背景下,在海南擁有大量旅瓊影視人物及本土影視人才的優質人力資源情況下,海南影視創作應該出現“井噴”之勢,這是我們從《天涯熱土》所得到的最大收獲——雄心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