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翻拍,要把匠心“裝”進舊瓶
2018年08月06日 15:38 來源:海南日報 記者/徐晗溪 編輯/黎秀葵 點擊:45828 我有話說(0人參與)

近日,新版《流星花園》一經播出,關注度與批評聲齊飛,豆瓣評分僅3分。這種看似利用“經典IP”的機和巧,卻如“啃老族”消耗前人留下的財富,贏了關注度,卻輸了觀眾的好感度。
縱觀近年來翻拍劇的成績單,影視劇翻拍似乎陷入這樣一個怪圈:一邊是市場反饋不理想,一邊卻是翻拍者樂此不疲,讓人不禁要問,影視翻拍為什么層出不窮?舊瓶裝新酒怎樣才能裝出新意?
翻拍為何層出不窮?
經典有永恒的魅力
1987年版的《倩女幽魂》、電影《智取威虎山》,2003年版《倚天屠龍記》全都翻拍自老劇,這樣的翻拍成為無數人心中的經典。然而近年來,大多數影視劇翻拍作品卻被觀眾嗤之以鼻,市場口碑雙贏的作品更是屈指可數。盡管如此,仍不斷有人前赴后繼。今年以來就有《金粉世家》《流星花園》《泡沫之夏》《半生緣》《倚天屠龍記》《神雕俠侶》等十幾部老劇,不是已經被翻拍,就是走在被翻拍的路上。
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汪榮博士認為,經典影視作品的改編在影視生產中十分盛行,雖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重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這些經典影視作品的群眾基礎好,自帶流量,在文化消費市場上不愁有觀眾,有好的市場回報。“影視作品改編或者翻拍本來就是市場生產,自然要考慮投入與產出。”
然而,從這些改編作品本身的質量看,也是良莠不齊的。比如,徐克的《智取威虎山》的票房口碑都好,但也有《深夜食堂》之類改垮了的作品。汪榮認為,究其本質,改編的影視作品其實是再度創作,哪些改哪些不改,需要創作者對當下社會的語境和觀眾的口味進行衡量和把握。
高水準的影視翻拍作品,不僅能夠喚起觀眾的集體記憶,引發強烈的思想和情感共鳴,而且可以通過賦予傳統經典新的時代內涵,給大家全新審美體驗的同時,使之保持蓬勃的藝術生命力。反之,缺新意、少突破等問題,翻拍也會遭遇市場反映冷淡的尷尬,很難達成觀眾的欣賞預期,口碑和市場不佳,自然也在意料之中。
“經典之所以能稱之為經典,是因為它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和人文價值。然而時代在進步,影視拍攝的技術也在進步。通過改編經典,可以讓新一代的觀眾走進經典作品,讓新的技術重新闡釋經典。”汪榮認為,影視作品改編肯定對傳承經典有益處,關鍵在于作品能否有所創新、有所超越,切合了觀眾的審美期待。
舊瓶怎樣裝新酒?
翻拍應是藝術再創造
“翻拍經典影視作品就像是用舊瓶裝新酒,是裝佳釀還是裝“濁酒”,這很關鍵。”海南省影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林青認為,雖然在當下中國影視行業發展不完善、優質劇本緊缺的情況下,翻拍經典的確可以減少創作和發行的成本,從而降低投資風險,但歸根結底,超越才是翻拍經典的“標配”,翻拍經典要有甘坐冷板凳的創作精神。
林青直言,有些影視人比較浮躁,制不出佳釀,就希望利用舊瓶賣“濁酒”,根本無心錘煉劇集,因此再多的資金投入、再大牌的演員也只能拍出平庸之作,最終導致觀眾對這樣的翻拍劇不買賬。“翻拍經典的目的是為了傳承經典,而不是為了投機取巧。”
林青以1987年版的《紅樓夢》為例分析經典翻拍的創作精神,該劇劇本由劉耕路、周雷、周嶺三位編劇參考紅學家周汝昌的意見進行編寫,整個拍攝過程歷時三年之久,并且劇組在北京圓明園舉辦了兩期紅樓夢劇組演員學習班,主要學習內容為研究原著,分析角色,亦學習琴棋書畫,增強藝術修養。通過學習,才慢慢確定了最終的演員人選。
“整個劇組都有這樣一種‘匠心’,作品才會打動觀眾。”林青認為,舊瓶裝新酒也需要走心,在視覺和質感上推陳出新,給觀眾帶去更加精良的觀劇體驗。“翻拍不是機械復制,而是藝術再創造的過程。創作者應在深入領會原作精髓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進行創造性提升甚至再生。另一方面,翻拍應具有當代性,應融入特定的個人情感、社會心理與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