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abel id="9mfe7"></label>
      <code id="9mfe7"><em id="9mfe7"><track id="9mfe7"></track></em></code>

      蔡葩:音樂家的青春詠嘆調

      2015年03月02日 10:35  海南日報 作者:蔡葩 責任編輯:李君照  點擊:26425  我有話說(0人參與)

      文學視界
      音樂家的青春詠嘆調
      ——讀王艷梅長篇小說《遇見》

      王艷梅

      音樂人和寫作者之間有什么關聯嗎?
       

      必然是有的,而且很多:都需要創作力、需要思考的能力、需要感動的能力、需要極端敏感自負寬容柔軟善良、需要把內心種種難以遏制的激情最終以藝術的方式進行表達……因此,音樂家王艷梅有了這部名為《遇見》的小說,也就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這是她的處女作,是一部關于80年代文藝青年的青春往事、一部半自傳體的“回憶錄”。當然,既為“小說”,那么其中的“自傳”性質和“回憶錄”情調,肯定就是“假做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無需坐實其真實性,卻也讓我們看到了一段八十年代的風流際會
      。

      這部小說的主體人物所在的時間段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地點,是一個相當特殊的地方:四川音樂學院;人物,是包括“我”在內的音樂學院大學生們;事件,主要是愛情與背叛。王艷梅用自己的筆法與情緒,回顧了“她”和“她(他)們”的青春感情和青春蛻變。
       

      有別于一些同類作品的一個現象是王艷梅毫不矯揉,率性坦誠地寫下的情愛甚至性愛片段。當我們回顧八十年代的大學校園生活,很多人愿意強調“理想”、謳歌“純情”、贊頌集體擁有的那種“愛祖國愛人民”宏大敘事下的社會激情……可王艷梅的筆下,卻活躍著一群富有個性、張揚青春內心熱烈情感的時代驕子。他們固然也不乏理想不乏追求,但他們每個人更愛的是作為那個時代的、音樂學院天之驕子的、獨一無二的自己。他們,在那一個特殊時段里的最大的任務不是其他,而是“若愛就往極致里愛,要給就得狠狠地給!”
       

      這一切,似乎繞不開他們擁有的一個非常獨特的空間——琴房。在那個普通國人還普遍沒有私密空間的年代,這個原本用來讓學子學習音樂技藝的所在,成了哲學史上那個著名的隱喻“一間自己的房子”。在此,他們耽溺于肉身、他們飛揚于精神、他們一個接一個完成了對青春之愛的詮釋:“愛情是足以焚身的烈火,不管是聰明人還是笨蛋,愛上了,都成了飛蛾。誰都知道飛過去會成為飛灰,但那又怎么樣,百年之后,不管燃燒過與否,我們都將成為塵土。”
       

      結果,他們和她們所代表的那一批天之驕子,轟轟烈烈的悲歡離合之后,發現“青春是場遠行,回不去了;青春是場相逢,忘不掉了;青春是場傷痛,來不及了。”到頭來,進入到真真切切的現實生活中,他們幾乎每一個人都是“怨憎會,愛別離”。所以這部小說的上部叫做《如果沒有遇見》。“如果沒有遇見你,我將會是在哪里?日子過得怎么樣?人生是否要珍惜?也許認識某一人,過著平凡的日子……”
       

      至此,王艷梅完成了對韓冬冬與秦川、尹樂樂與李放、岳彤彤與孫楊,還有趙曉松、于航、許彬等等人物的“群體敘事”——這闕以輕松、放恣的筆法,調侃、幽默的語言,寬容、接納的心態寫下的青春詠嘆調是拜時間所賜、生活所賜、順境所賜才能完成的。
       

      不要忘記,當寫下這部書稿的時候,王艷梅已經以一曲《永遠的邀請》聞名于海南直至全國,已經于音樂界有了自己的地位。身為海南省文聯專職副主席的王艷梅與當年那個時代已經隔離了將近三十年。三十年意味著什么?意味著這段經典的、內涵豐富的抒情:“我們也許沒趕上看見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輕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象朵云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帶點凄涼”;還意味著“回憶的唯一作用,其實就是——放下。”
       

      時間能漂洗掉一切。只有經歷過時間之后的“放下”,才能讓我們看到王艷梅筆下的那一個個都被她寬容的“這一個”。因此,她幾乎沒有褒貶、沒有評判、更沒有指手劃腳,她只是平靜敘述,愛、恨、情、仇都變作冰山下面、不肯露出水面的、曾經咯在心頭的一個個很尖銳現在又被磨平的角。
       

      這部書的下部《此生只能遇見你》詳細講述了“我”——韓冬冬的成長經歷。幼年有限的苦痛、青年有限的磨難……身為一個出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后期的四川女孩,因為我們這個國家整體上所遭受的歷史劫難已經過去、因為她個人成長環境的相對順遂,她所經歷的一切,真的夠不上路遙《平凡的世界》里的那種悲愴和厚重,她只是,經歷了有限的這么些事情而已。估計作者也深知這一點,所以她沒有多去渲染什么,只是忠實而冷靜地去繪描去講述,讓我們不經意間在這幅原色木刻風情畫中默然感動。
       

      歷史從來都是普通人構成的。在這個越來越寬容的時代,我們仰望經史子集的磅礴壯闊,自然也可以領受萬千普通寫作者的個人抒發。作為一個跟王艷梅年齡相近的同齡人,作為與她一起經歷過所有的時代的同道中人,我要說:艷梅,世上縱有千千闕歌,今晚,我只靜心來聽,屬于你的這首青春詠嘆調。

       

      以下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并不代表本站立場

      請注意文明用語并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見解引起的法律責任。

      網友姓名:    匿名   驗 證 碼:  看不清,換一張  
      全部評論(0)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