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abel id="9mfe7"></label>
      <code id="9mfe7"><em id="9mfe7"><track id="9mfe7"></track></em></code>

      作品賞析

      我說文藝

      我說文藝 | 王家儒:干偉花繁子實馨——曾祥熙與他的南國山水畫

      2023年09月16日 00:00    點擊:333  我有話說(0人參與)



       

       

      曾 祥 熙 簡 介

      曾祥熙,1940年生,海南瓊海人,1959年考入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師從關山月、黎雄才、陳金章老師,1964年畢業,海南省一屆二屆美術家協會主席,海南省文聯副主席。92年獲海南省政府授予省首屆突出貢獻優秀專家,92年度文化部優秀專家,96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第五屆美術家協會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 

       

      干偉花繁子實馨

      ——曾祥熙與他的南國山水畫

      王家儒

       

        是孤獨的守望滋養了他內心對大自然的感恩與敬畏之情,是淡泊無爭的處世哲學使他觀照世界的眼光變得澄明而深遠,是人生旅程的不同際遇鑄就了他筆墨的坦蕩與平和。
        曾祥熙,一個地地道道的本土藝術家。在其近半個世紀的筆墨生涯中,他始終用手中的畫筆去謳歌大地、悲憫蒼生、平實無華地表現故鄉山川造化的風骨與靈魂。
        上個世紀60年代初,風華正茂、躇躊滿志的曾祥熙放棄在省會廣州的發展機會,告別恩師關山月、黎雄才、陳金章,懷著驛動的青春激情與熾熱的理想,回到交通、經濟、文化藝術環境甚為滯后的故鄉。
        然而,現實與理想往往是一個不等式。
        其所報到的單位海南島西部東方縣文化館是一處聞風起舞的茅草房,5天后,他被單位安排下鄉搞為期兩年的“四清”運動,爾后又是史無前例“文革”的遭遇。
        當所有的夢想、抱負遭遇嚴酷的生存現實而失去玫瑰的光環時,他開始品讀了人生的沉寂與孤獨、蒼涼與離愁。然而,正是西部人頑強的生存本能與強悍堅忍的品質催化了他的蒼桑感與生命意識。
        性格決定命運,但命運往往也影響著性格。
        如果說童年時代萬泉河的溫婉、清澈、純情孕育了他的謙和與溫厚,那么青年時代的人生境況則成全了他的內斂與堅忍。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曾祥熙的畫作中既能感受到毓秀、清潤、輕靈的筆墨情趣,也能領略到潤而含剛、清而藏拙的精神氣質。
        曾祥熙的藝術歷程大體穿越了四個階段。

       

       

       

       

      傳承與蓄勢(70年代)
        

      70年代,曾祥熙的山水畫基本上沿承嶺南山水的風采,以純正的品味、扎實的筆頭功夫、平易質樸的藝術語言及敏銳的感覺力行走于畫壇。即使是像《祖國山河寸土不讓》、《機聲十里山里傳》、《棗園花在笑》這類表現重大政治題材、塑造工農兵形象的“主題先行”式作品里,他也巧妙地以地域特色的景物去營造生活的真切感,使作品最大程度地擺脫舞臺化與概念化的羈絆與束縛,并以嶺南畫派特有的清新與鮮活的筆墨韻致去彌補“題材決定論”的蒼白。讓我們讀到了畫家對自然、山川、鄉土刻骨銘心的眷戀,看到了一位具有良知知識分子的真誠與執著,同時也感受到了他內心的渴望與無奈。
        這一時期作品的基調是將中國山水畫重意境及由“技”及“道”的優秀傳統與嶺南畫派重寫生與革新精神相互整合,在寫生與創作的實踐中不斷地嘗試與消化。雖然不少作品局部筆墨效果不乏精采與生動,但整體的審美取向仍較為拘緊與工致。當然,這與全國上下正處于文化強權主義的政治背景有較大的影響,也與他當時的文化視野、文化儲備及人生境界、道分修為有一定的關系。
        70年代海南文化藝術生態的軟、硬環境較為慘淡,加上歷代以來海南從事中國畫創作的人數本身就“稀貴”,專司山水畫者更是寥如晨星,科班出身的他既沒有“名門正宗”道友的切磋,也沒有山林間“仙風道骨、野鶴閑云”式隱者高人的“過招”,師友又相隔千里??芍^形單影只,孤獨求敗。
        而立之年的他“無業”可立,卻真切地感悟了人生與藝術上的“孤獨”。
        “孤獨”具有雙刃性,既有擊潰人精神斗志的沖擊力,又有成全人思想的深刻與坐懷不亂的定力。
            既然無法“咤咤風云”,他更潛下心來“俯而讀,仰而思”,一頭扎進生活,一頭扎進傳統去“作繭自縛”。這種無欲無求的面壁修煉為其日后藝術上自律自在的蛻變儲備了豐盈的養份及夯實了筆墨。

       

       

       

       

       

      突圍與變通(80年代)

       

      80年代是曾祥熙藝術上一個重要轉折階段。
        81年,飽嘗了17年熱島西部“毒太陽”與“干旱”的磨礪后,他調回故鄉瓊海加積中學任教。
        83年,恩師關山月來海南寫生,不但點撥了他的慧根,還特地為他帶來6支毛筆,并賦詩一首相贈“滄桑變幻幾云煙,筆墨生涯未絕緣。學到老時知不足,耕耘收獲豈由天”。
        84年,經恩師一再呼吁,他得以調至海南群眾藝術館從事藝術創作,已愈不惑之年的他終于實現了多年來并不奢侈的愿望:有足夠的時間及一定的條件去從事自己所熱愛的事業。
        他要以蓄勢已久的激情去演繹多年的夢,迎接新的挑戰,檢驗自己所能跨越的高度與極限。
        也許是感慨自己的青春年華流逝就更崇拜生命的永恒,他呈現給觀者的不是那逼人就范的“霸氣”,不是那份睥睨一切的“傲慢”,而是山川草木的曠達與靜謐。
        也許是明白命運的無常與變數就更敬畏自然的神奇,他筆下的椰樹變得耿直與忠厚、蒼勁而堅韌。
        《春宵花月夜》既帶著月夜的寂靜與晶瑩,又帶著生命的躍動與清醒。
        《晚晴萬泉河》既有夕陽的深沉與渾漫,又有純真的憧憬與期盼。
        《翠綠的村莊》的溫厚與樸茂,《風影》的舒展與浪漫,《椰風》的挺拔與高潔,《悠悠萬泉河》的從容與悠遠,《雨后山林黛色濃》、《五峰蒼翠圖》的郁勃與華滋,《春風》的灑脫與飄逸等,這一系列作品均可謂其“解繭突圍”式蛻變之上乘之作。
        他的畫蘊含著一種靜氣。這不是一種故作深沉的“靜”,也不是一種藝術程式上的模移,而是心境的一種自覺的流露,是長期修煉、水到渠成的結果。觀之,神清氣怡;品之,氣韻悠遠;思之,解趣無邊。
        也許是性格上的溫和與內斂,作為一個傳統精神的堅守者,曾祥熙從藝上屬于鉆掘型而不是擴張型。與80年代大多數畫家追崇觀念與流行時尚的作派不同,他一直堅守他最熟悉、最親近的生活領地,他以海南蒼潤毓秀的青山,清澈的河流,綿亙多姿的椰林作為“畫什么”的創作基石,不厭其煩地行走其間去探幽攬勝。
        他不是為了某種“功利”而去追風趕潮,也不是迂腐地將海南的山水往歷代大師的程式里套,而是殫精竭慮地將海南山水的天然野趣、秀逸空靈與色彩明麗的地域特色作為一個課題去研究和探索與之相對應的筆墨形態,解決“怎樣畫”的路徑。除此之外,他還廣采博納東西方各種藝術樣式、元素與養份。在他的作品中,我們隱約可以看出東山魁夷式的沉寂與幽渺,西方藝術的構成形態,裝飾意趣的形式美感。其已悄然擺脫嶺南山水大師的陰影,個人形式語言已初見端倪。
        這是曾祥熙一個多種藝術形態并存的橫穿階段。他努力嘗試形式結構同心境意韻的結合,在比較、吸納、融匯的探索中突圍。
        這種“不破不立”的勇于革新精神使他超越70年代過于“文質彬彬”和“工致”而向寫意與逸放的精神迸發。雖然有些作品在融匯、嫁接、整合之中尚有“生澀”之痕,但正是這種鋪墊方為其90年代個人語言圖式的建構架起了一道虹橋。

       

       

       

      圖式的建立與地域精神的勘探(90年代)

       

        90年代,曾祥熙進入了其人生、事業較為順達的階段,不少作品頻頻入選全國大型美展而引起圈里的關注。中國美協理事、海南美協主席、海南畫院副院長、一級美術師,海南省群眾藝術館館長,文化部優秀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等一連串頭銜等榮譽接踵而至。
        他身邊的鮮花與掌聲也逐漸變得熱鬧起來。然而,他的內心世界仍然是清醒與孤獨的。
        藝術需要孤獨與寂寞。
        孤獨使藝術走向深刻。沒有“獨上高樓”,“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定位與恒心,何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豁然境界。
        孤獨使他靜下心來,窺見深層之美,觸及天籟之美,卻莊子所說的“天地之美”。
        每當夜深人靜之際,遠離“功利”的噪音之擾時,他的心緒與藝術情思像故鄉的母親河——萬泉河一樣緩緩地流過迂回曲折的山澗,清澄而透明。
        中國山水畫妙在“意”而不重“形”,但“意”不能完全棄“形”而求之,過度求“意”而棄“形”則易流于空洞和概念,以筆墨所構建的“形”應如何去與山川本身的“來龍去脈”相契合?山川本身后面的“精神層面”又如何去凸現?
        繪畫作品中,形式結構的單純性與豐富性的矛盾性最難于處理,海南山水畫的難度在于過分追求單純則失去熱帶峰巒蔥翠、林麓蓊郁的特點,反之,過分講究豐富、多樣性易走向繁瑣與雜亂。
        南宗北派的山水畫均有自己的圖式與符號,海南的山水畫圖式、符號應怎樣去觀照與建立?
        色彩絢麗是海南一大特點,如何在山水畫中做到“墨中有色、色中有墨”,既能彰顯中國畫的魅力,又能體現地域特色?
        海南山川特點整體上是親和、秀逸、明麗的,但在某些方面又洋溢出硬朗、溫厚、華滋、獷拙之美,如何去把握這種“精神景觀”。
      ……
        在他苦苦冥思之中,“千山動鱗甲,萬壑酣笙鐘”,大文豪蘇東坡在海南寫的詩句宛如電光火石穿透他的迷惘與困惑,激發了他的靈感。
        一片片“鱗甲點”皴法及其派生出的筆墨圖式、符號有欹有正,有疏有密、有大有小,有開有合,以跳動的節律感躍然紙上,展現出海南雨林的蒼潤清新與朝氣蓬勃的生命力。
        《五指山圖》、《碧海連南天》中,中鋒運筆的“鱗甲點”筆勢錯落有致地相疊、穿插,蒼蒼莽莽、剝剝落落,墨色生光,通體明凈,猶如古人所稱道的“干裂秋風,潤合春雨”?!渡n原》的鱗點清處不浮、重處不濁、水墨淋漓、蒼潤相濟、丘壑隱而不板,煙云虛而不飄。大塊面簡約、概括、松動,關鍵處精致、自然、巧妙。
        《云戀青山》以中鋒屈鐵之力點出,由疏而密,雖層疊多次,卻筆筆清疏而不含糊,雖沉雄桀驁卻無劍撥弩張之態或修飾涂澤之姿。筆意墨趣之清雅、氣質之充盈、純正具有大家風范的品相。
        與其“鱗甲點”皴法的山巒相對應的還有那令人足以稱道的,具有“地域精神”的椰林。為了體現椰林旺盛與頑強的生命力,他擺脫了不少畫家慣用的單干數棵之審美定勢,用鋪天遍地,綿延千里的遠近法將層層疊翠的椰林筑成一道道波瀾壯闊的綠色長城,一個個生生不息的生命符號,一曲曲跌宕起伏的旋律。
        他筆下的椰樹并不偉岸卻很堅忍,并不高大卻很坦蕩,并不悍霸卻很厚實。
        曾祥熙筆下的椰樹之所以妙筆生花是他對中國傳統藝術較為深入了解的必然,訴諸筆墨、線條、語言秩序的自然超越于物象之外,在“人格化”的人文精神中,完成了從物象向心象的轉換,體現其特有的審美視角。這無疑是感知、感覺、感悟與長期實踐修煉的結果。
        《平湖春月》、《春江漁火》、《椰島歡歌》、《椰頌》等作品采用勁挺抒放的中鋒勾勒,既無膩結充塞之弊,亦無縱橫習氣。
        蒼潤與通透構成了他對這時期的藝術特色,也是他對海南山水特有的理解方式。

       

       

       

      超拔(2000年代)

       

      跨入新世紀之后,退休后的曾祥熙藝術之旅也不知不覺進入了“秋晴”階段。當人生的許多附加值隨著歲月的更迭而漸行漸遠,天地萬象都在漸悟中走向澄明與貫通。他的藝術更逼近了生命的本源。
        比起90年代的作品,這時期的作品變得更自信、從容、灑脫與曠達。痛快淋漓的墨韻、收放自如的筆勢、靈機妙趣應腕而生?!兑主焐绐q濕》、《綠野春韻》等近作中,輕盈飛動、行云流水、樸茂灑脫的墨線在美的節律中將南國生命的綠色與迷漫流蕩的水氣演繹得無比的絢麗、無比的燦然。從中,我們可以理解曾祥熙取向的真諦:山水畫作品不僅要有田園詩意與形式的美感,還要引領人的精神境界獲得一種不同凡響的生命體驗。
        縱觀曾祥熙幾個不同時期的藝術創作,我們不難看出,盡管人生各個階段的地位、境況、遭遇不斷變幻,但他對故鄉始終一往情深。他并不刻意去“標新立異”,也不“故步自封”,而是從容不迫地去傳誦著那不亢不卑的中音調子——寬舒平和,自在靈動。
        他的寬厚與質樸使他即使是在人生最為困頓與孤獨時期,他的藝術并不頹唐、苦澀、荒疏,而是硬朗的、向上的,甚至是熱烈的;在最為順達與愜意階段,他的藝術并不“張狂”、流俗,始終是靜謐的、透明的、清正的。如果要在這不同的樣式之中尋找共同性的話,那就是“不求聞達”,“澄懷見道”的自由心境;沒有“事功圖謀”,“自得其樂”的創作狀態。
        曾祥熙的山水畫其意義與價值在于:他幾十年來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讀身邊的山川自然,以自出機杼的形式結構畫風去探索海南山水的“地域精神”。不論是早期的娟秀帶“工”,到中期的“工”中帶放,再到后期的收放自如,他堅持在人與自然的聯系中發現并尋找一種“內在的精神”,所以他的作品始終洋溢著一種令人感動的美感與魅力。
        對于他的藝術,人們也許有不同的評價,每個人由于自身的文化素養、興趣愛好、美審角度、價值取向的差異性而“見仁見智”,這很正常。
        一個藝術家的風格、手法、形成與他生存的環境、條件有很大的關系。他人生的命運使他的藝術創作與活動區域只能在這“孤島”上獨善其身。


        文章摘自王家儒《干偉花繁子實馨——曾祥熙與他的南國山水畫》

       

       

       

      以下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并不代表本站立場

      請注意文明用語并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見解引起的法律責任。

      網友姓名:    匿名   驗 證 碼:  看不清,換一張  
      全部評論(0)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