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abel id="9mfe7"></label>
      <code id="9mfe7"><em id="9mfe7"><track id="9mfe7"></track></em></code>

      作品賞析

      我說文藝

      我說文藝 | 黃嬋敏:春來老樹發新枝——瓊劇《蘇東坡在海南》藝術特色初探

      2023年05月09日 00:00  來源:中國藝術報 作者:黃嬋敏  點擊:632  我有話說(0人參與)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大文豪蘇東坡一生命運多舛、宦海沉浮,幾經跌宕,顛沛流離于黃州、惠州、儋州三地,成為古往今來文藝創作的無盡素材。在首屆中國(海南)東坡文化旅游大會文藝精品演出季活動中,黃梅戲《東坡》、粵劇《東坡與朝云》、瓊劇《蘇東坡在海南》三個劇種爭奇斗艷,各自側重抓住蘇東坡一貶黃州、再貶惠州、三貶瓊州的三個人生重要關節點,藝術再現了蘇東坡在人生低谷時的曠達與詩情,并于戲里呈現了當地的風物、民俗、美食……讓觀眾享受了一場東坡文化饕餮盛宴。這其中,瓊劇《蘇東坡在海南》雖是復排舊本,卻以獨特的本土題材、濃郁的地域特色、鮮活的民族風情、銳意創新的藝術嘗試……令人記憶深刻。

       

      《蘇東坡在海南》劇照 海南省瓊劇院供圖

       

      詩意劇本:熔鑄東坡風骨神韻

       

      《蘇東坡在海南》是帶有一定的悲劇色彩的抒情正劇,編劇李放并不求全,僅截取蘇東坡在儋州三年的經歷,突出其對海南社會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塑造了蘇東坡桑榆之年卻壯心不已的動人形象。該劇以“跨海到南荒”開場,在碧海藍天、椰林掩映中,東坡父子風塵仆仆地踏上了謫貶之地儋耳。其時,海南文化落后,民智未開,當地人迷信巫術,病不服藥,殺牛以禱,蘇東坡到時正值時疫流行,便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先是為百姓施藥獻方,再為百姓挖井飲泉,養生防病,后載酒勸學,講學明道,傳播中原文化,提倡黎漢團結,開發民智,深受百姓愛戴。豈知,東坡興辦學院又遭朝臣耳目、昌化軍監趙升榮借故發難,“奉命”停辦封閉學館,將東坡父子逐出官舍、流落破廟,但他仍不忘奮起,終在黎漢百姓的幫助下,蓋起“桄榔庵”復課教學,譜寫了一支相濡以沫的民族團結之歌。故事并不晦澀難懂,李放先生緊緊把握蘇東坡的性格特質,致力于熔鑄坡翁風采神韻,在巧妙構思情節、精心營造懸念的同時,熱情謳歌了人民群眾對一個正直而又備受迫害的政治家、文學家的同情、愛戴和關懷,以及身處逆境中的蘇東坡對下層人民群眾的理解、認同和幫助,展現蘇東坡在被貶謫境遇下細膩豐富的心境狀態與“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樂觀曠達。

      《蘇東坡在海南》難得的是,以散文詩形式把蘇東坡被貶海南的史詩搬上舞臺,是一部由本地編劇獨立創作的詩化瓊劇。李放先生本身就是一位詩人,他在劇本創作中,將“現實”與“詩化”結合,注入詩的韻律、使得劇本詞韻佳妙、文采煥然。品讀劇本,我們可以感受得到他在反復學習和運用蘇東坡的詩詞,探索蘇東坡的詩心脈搏,挖掘和提煉蘇東坡的詩詞作品,用詩般的意蘊和激情來塑造大文豪蘇東坡的形象,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自身深厚的文學素養和扎實的文學功力。全劇50多個唱段,大部分的唱段就是一首詩句,除去運用了蘇東坡“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小軒窗,正梳妝”等詩詞作為唱段(內唱)外,其余都是李放先生經過情感需要而提煉出來的。如序幕和結尾的“補填遺石辟南荒,天涯雪爪千古揚。笠屐行吟詠絕唱,載酒勸學翰墨香。儋州三載留宏遠,囑寫海南為故鄉。”“總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蔥葉送乃翁。天涯萬里多情意,溪邊自有舞雩風。”就大大地豐富了瓊劇的高雅韻律,在體現了編劇“以詩為求,以劇為用,化詩入戲,以詩敷劇”的藝術實踐的同時,提高了瓊劇的思想品味和藝術品味。

       

      音樂舞蹈:呈現濃郁民族特色

       

      《蘇東坡在海南》的音樂唱腔由張拔山、陸銘芳、陳世文三位作曲家共同設計完成,我認為,張拔山老師善于在傳統中創新,陸銘芳老師的手法則是清麗明凈的,而陳世文老師堪稱抒情圣手,曲風婉約細膩,三人各有其妙,卻難得把各自的作曲風格都融入于戲中。尤其是幾個主要人物的唱腔各有特色,抒情性強,契合了人物身份和表達情感要求。其中,“電閃雷鳴天地動”“一陣山風吹酒醒”“十年生死兩茫茫”等唱段膾炙人口,一直在票友間傳唱不衰。音樂則在繼承傳統瓊劇音樂的基礎上,吸收了黎族民歌和海南民間音樂的精華,融會貫通,拓展和豐富了瓊劇音樂的表現力,使瓊劇的高雅韻律和通俗的民族民間音律融為一體。如第六場王水姑與黎子云的對歌,就以瓊劇民謠揉進黎族民歌“叫儂唱歌儂就唱”的曲調,再加入儋州調聲的節奏和襯詞,融入瓊劇的五更腔而成。整段對唱旋律活潑清爽,讓人聽來既洋溢著新意,又不脫離傳統程式。

      舞為戲用,戲在舞中,亦是該劇的一大亮點?!短K東坡在海南》的編導設計了一系列別開生面、色彩鮮明的黎族舞蹈,既充分展示了海南風情、黎家民俗風情,又豐富了舞臺畫面,增加了觀賞趣味。如頭頂竹笠、腳穿木屐的黎族少女和青年們的“斗牛舞”“打柴舞”等,皆讓主人公以詩人的獨特興致投身其中與民為樂,充盈著生動、活躍的生活氣息,此時觀臺上的演出,既成詩又入畫,烘托著《蘇東坡在海南》劇追求美、贊美民族風貌情感的主題。

       

      演員表演:老戲新唱再開新花

       

      《蘇東坡在海南》暌違25年,在貫徹落實海南省第八次黨代會精神背景下,在“傳承發展好優秀傳統文化、黎苗文化和海洋文化,保護和利用好東坡文化、海瑞廉政文化等文化遺存”的重要指示中,再次搬上舞臺。除個別中生代演員搭檔配戲外,滿臺皆是新生代,筆者粗略計算,12位主演,其中8位便是90后、00后青年演員,這是瓊劇精品劇目中難得一見的青春陣容。除了張昌義飾演的蘇東坡外,陳昌文飾演的蘇過、賈璐名飾演的隱士黎子云、陳虹靜飾演的黎族少女王水姑、岱邦武飾演的瓊州名士姜唐佐、鄧藺珊飾演的瓊州府尹千金林春娘、潘戴林飾演的紈绔子弟熊長化、黃謹飾演的天真孩童思鄉弟、蘇興冠飾演的昌化軍監趙升榮、李碩征飾演的昌化軍使張中、吳海燕飾演的奇嫗春夢婆、林川媚飾演的愛妻王弗……三教九流、相映成趣,繪成人生百態、萬千世界。

      蘇東坡的扮演者張昌義屬于中生代中不可多得的“一專多能型演員”,他初入海南省文化藝術學校學習小生行當,進入瓊劇院轉工丑角,后又赴上海戲劇學院進修導演專業。記得2016年海南省瓊劇經典唱段演唱大賽復賽中,他就以《畫龍點睛》中的一段小生唱段“大唐天子落荒原”令人稱奇。前些年,在《瓊漿玉露》《和親風云》中塑造的老生一度讓觀眾稱道。這次在《蘇東坡在海南》,他飾演的蘇東坡一上臺就是一副風霜勞頓的清癯面容,一副體貼民瘼的博愛胸懷……張昌義在表演中,最難的在于步法步態、做派動作的改變,以往他演丑行,講究腳步要靈巧,身段要輕盈,動作幅度要小,而在《蘇東坡在海南》中,演老生則腳要沉穩有力,既要體現蘇東坡的老人步態,又要在神韻上表現出一個偉大文學家、詩人所特有的神韻。張昌義的演唱有口皆碑,他行腔規矩,唱功扎實,講究用胸部共鳴的唱法,使得高音清脆而不尖飄,中音堅實而不枯燥,低音深沉而不走板,在“一陣山風吹酒醒”的唱段中,他緩唱低吟,活畫出蘇東坡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放達浪漫、灑脫不羈的行狀,以及閑適從容、曠達樂觀的心境。

      總之,《蘇東坡在海南》是一臺有較深的藝術含量和藝術底蘊,較高文化品味和文化追求的好戲。即便是25年后再看該戲,仍是耐人尋味、心有余甘。在當前許多地方劇種都面臨劇本短缺的時刻,瓊劇人努力尋找著戲曲與觀眾的溝通方式,在滿足現代觀眾審美趣味的前提下,以老戲育新人,讓老戲煥生機,重排《蘇東坡在海南》可以說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作者簡介:

      黃嬋敏,海南省戲劇家協會副秘書長,現就職于海南省瓊劇院創作研究室擔任藝術研究。曾撰寫了《瓊劇<海瑞>:打磨一出真正的藝術品》《瓊劇<王國興>拾羽》《梅花效應+<九龍金絲帕>=一處好戲》《雖觀舊劇,如閱新篇——再看<長樂宮>隨感》《讓古老的瓊劇在青春里綻放——看葉建宏<梁祝·憶十八>》《吳發鳳筆下的女子們》《貧賤夫妻哀中樂——品味瓊劇<評雪辨蹤>選場》《瓊劇“哭腔”賞析》《花開三朵,共表一枝——散談艾艾、洪雨、周愛英》等60余篇藝術評論,在各大網站及微信公眾平臺上與廣大瓊劇工作者與戲迷愛好者展開藝術探討。

      其中,《瓊劇作曲家吳梅:總將新曲配古腔》《戲者,細也!——從韓海萍在<紅旗不倒>中的表演說起》《巴黎上空奏瓊音——海南省瓊劇院赴法交流演出印象》《石蘊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記海南省瓊劇院優秀花旦林川媚》《瓊劇<冼夫人>:巾幗英雄唱出家國情懷》等文章在《海南日報》《今日海南》《文化月刊》等省級刊物發表;《緩吟低唱見戲魂——觀洪雨飾演山村母親筆記》《王英蓉的藝術人生》《李和平演藝生涯》《掘發題材,呼應時代——小議現代瓊劇<我們村里的三把火>》等文章收錄于《瓊劇資源普查成果匯編》《瓊崖梨園名伶》《歲月如歌譜春秋》等書籍中。曾主編《萍水相逢——黃慶萍瓊劇演藝瞬間》,編撰整理《瓊花飄香一甲子——海南省瓊劇院建院60周年紀念特刊》。

       

      以下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并不代表本站立場

      請注意文明用語并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見解引起的法律責任。

      網友姓名:    匿名   驗 證 碼:  看不清,換一張  
      全部評論(0)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