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abel id="9mfe7"></label>
      <code id="9mfe7"><em id="9mfe7"><track id="9mfe7"></track></em></code>

      作品賞析

      我說文藝

      我說文藝 | 馬良:海南舞臺藝術的可喜突破——評大型交響主題組歌《海南頌》

      2023年06月07日 00:00  來源:海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  點擊:506  我有話說(0人參與)



      ?

       

      長期以來,海南原創舞臺藝術作品真正能打動我的很少,但大型交響主題組歌《海南頌》讓我眼前一亮。仔細思忖,則不僅是它的內容、演出水準讓人贊嘆,還有它的“構成”方式,更耐人尋味。很顯然,這個作品構思宏大,演出精彩,凸顯了主創團隊對海南深沉熱烈的情感,體現出巧妙高超的藝術創作特色;此外,從創作到呈現,既有本土藝術家的努力,又有旅瓊文藝家的加盟,還有內地國家級名家的加持,這些對該作品達到今天這個高度都作出了貢獻。

       

       

      一般來說,“面面俱到”不是一個太正面的詞,通常是指貪大求全、什么都點到為止,但如果將“俱到”解釋為拳拳到肉,則不妨說這是文藝作品應該追求的目標?!逗D享灐凤@然有著全方位的追求,據說已有人將其與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類比,稱它為“海南的《東方紅》”,盡管在準備時間、財力、形態等等方面都不太好作比對,但有些方面的追求的確是類似的。

      說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舞臺藝術節目至今并不為過,雖是50多年前的作品,但它仍以宏大的氣勢、嚴謹的結構、雄偉激昂又不乏優美細膩的藝術展示,影響了此后同類作品的創作?!稏|方紅》全劇共分《東方的曙光》《星火燎原》《萬水千山》《抗日的烽火》《埋葬蔣家王朝》《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等場次,以史詩般的宏偉風格和波瀾壯闊的音樂舞蹈場面,生動形象地概括和展現了從中國共產黨誕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并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歷程。它繼承了中國歌舞藝術的傳統,發揚了我國人民所喜愛的載歌載舞的形式,開創了一種以歌唱、舞蹈和戲劇相結合的綜合性大型歌舞表演的新形式、新道路。全部史詩由30多首曾在歷史上產生廣泛影響的革命歌曲和20多個舞蹈組成,其中包括5個大合唱、7個表演唱,穿插18段詩朗誦,變換場景37處。

      《海南頌》作為海南為慶祝建黨百年創作的大型交響主題組歌,肯定也受到了《東方紅》等作品的巨大影響。但是我們也看到,在時下這類紀念性作品中,也出現了不少為完成任務的應景甚至敷衍之作?!逗D享灐凤@然有比完成任務高得多的追求,它并非應景之作,而是下了功夫、可以長期演出、流傳下去的文藝精品,就像中國音協原副主席、原總政歌舞團團長、著名作曲家印青所說“它是一個悠久的作品”,是“集思想性、藝術性、時代性、民族性為一體的一臺比較高質量的交響音樂會”“能夠留得住、唱得響、傳得開”,而參加演出、見多識廣的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教授、著名歌唱家黃華麗中肯地評價“作品在全國是排前茅的”。而其中成功的關鍵又在于,這部作品緊扣“海南頌”這一基調,對海南百年歷史做了精當又富有特點、飽含感情、頗多細節的呈現,對得起“大型交響”這四個字。

       

       

      所謂交響思維,雖來自于音樂,但在我看來不妨擴展一下,可以視作一種對歷史進程、人生百態深入研究、認真思考后,藝術家又找到了一種結構作品的成功方式。交響思維之所以特別難得,是因為它的對立面,比如浮光掠影的面面俱到、不得要領的瑣碎展現,或者難免空泛的概念游戲,在我們不太成功的文藝作品中大量存在。而《海南頌》全曲則貫穿了寶貴的交響思維,它對海南百年歷史的展現是全面而深刻的,取舍得當,提煉精準,再引用印青的評價是“既有宏觀,也有近景,而且情緒起伏很大”,堪稱海南文藝史上原創性舞臺藝術的突破之作??催^演出的人,都感受到它一個多小時內呈現出的史詩性和豐富性。

      這顯然與它繼承了《東方紅》對歷史既有高度而又精準凝練的概括水平有關。兩者都用詩朗誦貫穿全篇,且讓詩朗誦扮演了敘事加抒情言志的雙重角色,使得觀眾對重要歷史時期的重要事件有所了解,并帶進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去。整個《海南頌》交響音樂作品則構思宏偉、結構嚴謹,分“交響序曲”《高擎的旗幟》,第一章“烽火瓊崖”(含《英雄與木棉》《山不藏人人藏人》《奪島》、由“兄弟你朝北走””熱血豐碑”兩首歌片段組合成的《血染的名字》),第二章“熱土新天”(含《春暖瓊崖》《膠林晨曲》《出海嘍》《向海南》),第三章“山海歡歌”(含《歲月留聲》(六首海南建省后各階段經典歌曲串聯)《藍色的諾言》《山水歌臺》《向祖國報告》),第四章“奮進海南”(含《潮起海之南》《加速,海南加速》《南海多遼闊》),最后以尾聲《海南頌》結束。從中可以看到,創作者將海南歷史從革命戰爭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自由貿易港新時代的特點都顯現出來。我們既可以看到、聽到與內地甚至國家級同類演出相近的內容,但正如中國音協副主席、著名指揮家張國勇先生所說,這是一部具有濃郁海南風格的、飽含情感的真誠之作,它每一首作品都體現了海南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色,無論是革命戰爭時期孤島奮戰“23年紅旗不倒”、山不藏人人藏人,創造“木船打軍艦”奇跡的解放海南島戰役,還是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的黎苗新貌、橡膠戰略,改革開放之初的“十萬人才下海南”,以及南繁基地、博鰲論壇、航天基地、深海探潛、自由貿易港建設等等,這些都給了主創人員以底氣和信心,創作出只屬于海南但同時也能打動大眾的交響音樂作品。事實上,他們也做到了,每一首作品都折射出海南這塊多面閃光寶石的某一面。還有一點必須提出,《海南頌》也沒有被這些著名的IP所束縛,它甚至沒有去具體再現它們,而是汲取其精神,用生動的歌詞和優美動聽的旋律去呈現厚重豐富的歷史內容。

       

       

      這就體現出《海南頌》自己的創造性。相比于《東方紅》有30多首曾在歷史上產生廣泛影響的革命歌曲貫穿全篇,《海南頌》只在“歲月留聲”這一環節中,將《漁家姑娘在海邊》《志在寶島創新業》《軍民團結一家親》《我愛五指山 我愛萬泉河》《請到天涯海角來》《永遠的邀請》這六首名曲,用大約7分鐘的時間一閃而過。這當然是因為海南百年歷史內各個時期還沒有產生類似《東方紅》里那種和歷史瞬間緊貼的標志性歌曲,這給作者帶來難度,但也正好提供了空間,《海南頌》也因此有了高度的原創性。

      再有,相比于《東方紅》呈現革命史的具體場景,如北伐、秋收起義、長征、渡江戰役等,《海南頌》在對海南百年歷史的展現上雖也有“奪島”等相對“寫實”成分,但更多的是“寫意”,這也是它重要的藝術特色。為此,《海南頌》力避宏大敘事,比較突出平民視角。我們知道,“23年紅旗不倒”是海南革命史的驕傲,電視劇《天涯浴血》用了30多集的篇幅去展現。而《海南頌》沒有去沿著海南一大、椰子寨、母瑞山、云龍改編等具體敘事的路線,而是以一首雄壯的《英雄與木棉》宣告“這里是我的山,這里是我的水,這里是我親愛的家園“,表達了以瓊崖縱隊為代表的海南革命戰士熱愛家鄉、與日寇敵頑殊死搏斗的英雄氣概;再以一首優美的《山不藏人人藏人》道出了“芭蕉葉寬手牽著手,檳榔樹高根連著根”“誰好咱就和誰一條心”“你都為咱豁出去命,我也為你舍得了身”的海南人民的心聲。再有解放海南島戰役創造了木船打軍艦的奇跡,是中國解放戰爭的完結篇,意義重大,但是除了《奪島》是正面展現外,《兄弟你朝北走》卻是通過一個側面,寫出了“解放戰爭最后一戰”的悲壯和革命軍人深厚的戰友情,也使得這首歌有了格外打動人心的力量。再舉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這樣的大事件,作者也沒去正面書寫,卻是用闖海人的一曲《向海南》,道出了“十萬人才下海南”、海南特區在當時國人心中的巨大吸引力。“一方熱土,坐落水中央”“多少闖海人早已分不清,海南是故鄉還是異鄉”“是港灣也是疆場”……這些精妙的歌詞,不僅寫出了當時民眾的精神狀態,同時也凸顯了海南歷史的獨特性。無論是“23年紅旗不倒”的孤軍奮戰,還是解放海南島的壯舉,以及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海南建省,這些海南史上的標志性事件,在中國史上都有開創意義。用平民視角來展現重大歷史事件,也體現出這些事件對廣大民眾的影響力。據我所知,當《向海南》歌聲響起,伴隨著屏幕中出現的廣州到??诘妮喍?、船票、闖海人的身影、東湖招聘廣告等,座下淚目的闖海人,又何止于我呢?

       

       

      不妨再舉第二段落為例,從1950年海南解放到1988年海南建省,是海南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到改革開放時期,時間跨度近40年,占到百年史的近一半,其中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也不少,但是作者沒有拘泥于具體的歷史進程,而是挑選出黎苗民眾、割膠女工、耕海漁民、闖海人做代表,將這一時期海南特有的精神狀態和風土人情很好地傳達出來,也從側面展現了黎苗人民翻身做主人、海南橡膠為代表的農墾事業的崛起、作為漁業省份的海洋文化色彩以及海南建省引發中國市場經濟大潮及追求個性自由的“闖海精神”的濫觴等等重大歷史事件。“五指山下春來早”“潮漲潮落都在呼喚我,順風逆風都要搏一搏,哩呀哩哩美”“耕海自有耕海的樂”“年輕的心向遠方”等等,這些歌詞都對應特定的時代與人群,同時,又激起了人們的共鳴。既有海南特色,又能與廣大的人群共情,這是《海南頌》堪稱“悠久”的魅力之所在。

      此前也提到過,由于財力、舞臺等等的局限以及歷史積淀仍不夠豐厚等劣勢,《海南頌》沒法像《東方紅》那樣追求特別宏大的氣勢、特別豐富的場景變化,可以借用的著名歌曲也不多,舞蹈、戲劇上的呈現也不可能酣暢淋漓,它的主體還是一個大部頭的音樂作品。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其一,它仍然運用了大屏幕、表演唱、人物引入等多種形式,歌唱者的服裝、化妝、道具等比較講究,力爭讓舞臺呈現更加豐富(該劇總導演蒙麓光具有豐富的舞臺演出經驗,對該劇的藝術呈現做出了貢獻);其二,特別重要的一點,是它將音樂上的原創性、代表性、交響性、完成度等,都做到了比較完美的程度。筆者不是音樂專家,但作為音樂愛好者,也對這些成就展開一些分析。

      首先,《海南頌》充分體現了“采風”的意義。確定好整部作品的框架后,如何譜寫好每個章節、每首歌甚至每個旋律就顯得很關鍵。我們也看到不少“紀念性作品”喊口號、概念化、口水歌……《海南頌》的主創者則十分精心地打磨這部交響性的作品,雖說是多人創作,但由于有音樂總監印青、藝術總監王艷梅以及主創作曲朱嘉禾的存在,保證了作品音樂形象的統一性和完整性。其中擔綱從“交響序曲”《高擎的旗幟》《英雄與木棉》《春暖瓊崖》《出嗨嘍》及“尾聲”《海南頌》的主作曲之一,朱嘉禾無疑承擔了很重的擔子,好在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務,這與音樂家的才華與投入的情感有關,同時也跟《海南頌》整體音樂創作的選取路徑相關。說來也并無訣竅,無非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還是要走“采風”這條路線。這其實也是歐洲19世紀民族樂派帶給中國現當代音樂最有價值的影響之一。也正像朱嘉禾所說“中國民歌一片汪洋,浩大深邃”,但是實際生活中也存在大量的淺嘗輒止的采風,也不乏“如入寶山空手而歸”的悵憾,不過這不屬于《海南頌》創作團體,我們可以聽到在《高擎的旗幟》、《英雄與木棉》《出海嘍》《山水歌臺》《海南頌》等歌曲中,有著黎族民歌、儋州調聲、山歌、哩哩美漁歌等海南各地區民族音樂元素的創造性轉換,這顯示出《海南頌》創作團隊對海南各地區、各民族民歌的熟悉程度和化用水準。就像張國勇先生所說,這部作品讓他真正感受到了采風的意義。

      其次,《海南頌》充分體現了“歷史積淀”的價值。一方面,例如電影《紅色娘子軍》、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等與海南相關的紅色經典,其實已開創了如何化用海南民族音樂、舞蹈元素的成功先例,《娘子軍連歌》《萬泉水河水清又清》等就是如此誕生的,這些成功范例永遠激勵著后人,也啟發著《海南頌》的團隊。更重要的是,《海南頌》主創團隊因為各種因緣,對海南已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這對他們在《海南頌》中塑造海南形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例如,朱嘉禾老師就是歌劇《紅色娘子軍》的主作曲之一,他從“五指山歌”的主旋律里提煉出體現瓊花倔強堅毅性格的音樂形象,這次他又將這一主調用于序曲及尾聲中,成為貫穿全篇的主旋律,賦予了百年海南勇毅剛健、奮發有為的極為大氣的音樂形象。在歌劇《紅色娘子軍》中有一首貫穿全篇的《木棉頌》,個人以為可媲美《紅梅贊》,紅木棉、英雄花的形象也成為了歌劇《紅色娘子軍》的新IP。顯然,這也為《海南頌》《英雄與木棉》一歌提供了基礎。同樣,歌劇《紅色娘子軍》中的《殷紅的旗幟》也為《海南頌》中《高擎的旗幟》“導夫先路”。但也必須看到,雖有淵源,但《海南頌》對此是做了巨大的提升的,超越了具體的情節和戲劇場景,升華了,也更具普遍性了。同時朱嘉禾作曲的《出海嘍》化用原本比較優美、通常由女性吟唱的哩哩美漁歌,一變而為粗獷豪邁的耕海勇士的心聲,卻一點也不違和,轉換得十分成功。

      《海南頌》創作團隊中還有很多人參加過“海洋風”音樂采風創作系列活動,這在《藍色的諾言》《潮起海之南》《南海多遼闊》等歌曲中多有體現。這一采風活動使得國內一線詞作家、作曲家和歌唱家更深入地了解了海南,并創作出多首海洋題材作品,這也為《海南頌》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由著名影視藝術家劉勁、岳紅擔綱的詩朗誦,也為《海南頌》的成功貢獻了獨特的力量。兩位都是旅瓊文藝家協會藝術家,對海南的感情非同一般,對海南人文歷史的理解,也較諸其他藝術家更為熟悉。因此,他們在朗誦時的處理,既體現了他們豐富的舞臺經驗、深厚的藝術功力,同時也飽含著他們對海南的熱愛與理解。用劉勁的話來說,他們是用塑造形象的方式朗誦的,像講述渡海戰役那一段落,他們就用朗誦讓觀眾完全沉浸在歷史情境里,感人至深,完美地帶動起全場的氛圍。

      當然,《海南頌》還不是毫無弱點之作,特別是反映當代海南的部分總體來說稍弱一些,個別作品的詞曲不夠均衡,仍感到有不夠生活化的地方,要做到特別均衡也頗有難度,因為有些陳述理念的作品,恐怕必須以觀念化的方式去表達,但我認為我們打造經典,上升空間或就在這里。如何上升?我想《海南頌》里面的經典歌曲展示以及原創音樂中的諸多佳作提供了啟示:海南音樂元素的創造性轉換,再加上對人文歷史、當代生活入骨的體驗等等都非常的難能可貴。

      以上的分析可能還不免零碎,如果要指出《海南頌》的“綱”或者“魂”是什么,我會引用尾聲《海南頌》里的歌詞“海南 海南/椰林 綠原 海闊 天空/每一處山水都是風景/海南 海南/敢闖 敢拼 奮斗 圓夢/每一個你我都是英雄”。正是這樣一種強烈的豪邁與自信貫穿了整部作品。另外就是從交響序曲《高擎的旗幟》一直延續到“尾聲”的交響思維,這個從專業角度講很不簡單,構成了作為真正藝術作品而非宣傳品的高水準。

      我感興趣的還有《海南頌》文化社會學方面的意義,在我看它調動了以音樂界為主,包括影視、舞臺藝術等海南目前能調動的眾多優秀人才,這在當下海南自貿港文化建設中提供了文藝界乃至各界可資借鑒的一個模板。

      作為一個海南文藝評論人,這些年來,我很關注海南文藝現象,也會跟蹤一些重要文化人的發展軌跡,例如《海南頌》的藝術總監王艷梅女士,就是我追蹤的對象。聽過她的歌曲、歌劇,看過她的小說,同時,她還是海南文藝界專家型領導,她所組織的活動我也多有參與。在我看,這部作品除了體現出她的創作水平(在分擔作曲任務的分量上,她和朱嘉禾老師都屬主創人員)、結構整部作品的藝術功力外,也體現了以她為代表的領導團隊在統籌、調度各方面人才的能力。

       

       

      作為文藝界領導,首先需要的是對所創作的文藝作品精神文化高度有追求,這恐怕是與海南有韓少功這樣旗幟性的人物有關,王艷梅對韓少功推崇備至,不能不說少功老師在各方面的高標準、嚴要求對她有深刻影響。再有就是由于海南自然以及人文優勢的吸引力,文藝界也擁有了一支“國家隊”的陣容,但如何去甄別這些人、如何去組織、去用好這支“國家隊”,王艷梅有很多思考和行動,她就曾說:“我在設計作品整體架構和挑選主創團隊人選的時候非常的小心翼翼”,這種思考與行動,這種小心翼翼最后落實到作品整體架構“面面俱到”的全方位精準考量,落實到人才使用包括旅瓊文藝家協會目前這樣的組織形態上,落實到《海南頌》的創作與呈現中,包括像她對歌劇《紅色娘子軍》以及“海洋風”主題歌曲創作活動等精心策劃、組織實施上。像印青老師等音樂界大家都是旅瓊文藝家,這有非常大的助力,一來他們有心幫助海南,但也還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給他們提供很好的、足夠高的平臺;其二也不能僅限于與海南有關的人士,這也狹窄了。實際上,有旅瓊文藝家也僅僅是機緣,更重要的我們應該日益有這樣的地區文化自信,應該站在全國的高度,運用國家級的人才,打造我們高水平的文藝作品,同時也努力把我們的隊伍提升到能匹配自貿港的水準。例如這次精彩演繹作品的貴陽交響樂團,特別是張國勇指揮大氣磅礴的風格,就對作品的演出成功提供了保障。再例如朱嘉禾就未必屬于旅瓊文藝家,但他對海南省近年主打的這兩臺重大音樂創作項目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此外,這次劉勁、岳紅老師等旅瓊文藝家加盟《海南頌》,對主題長詩朗誦這一重要環節有著巨大提升。還有在選用本地創作人員時,發現和甄選出本地音樂家趙曉辰的鋼琴曲使其改編成聲樂作品的巧妙運用(《山水歌臺》很好地展現了鄉村振興)、用好海大合唱團(得到印青、張國勇、朱嘉禾、黃華麗等老師的一致稱贊)等等這樣的例子,這都是我親歷的,這些說明了項目主創領導者以一種十分積極開放的態度和很高的藝術標準去對待創作,善用人才,最后帶來的是作品難能可貴的飽滿度。這都是領導者善于整合高端資源的能力的體現。

      我真心覺得,海南文藝就應該以這樣的方式去做,我也清楚,《海南頌》是一個強大的團隊,省委宣傳部、省文聯更高層領導的支持、懂行,團隊人員的傾力付出,都很重要。我只想借此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性的道理,那就是善于整合高端資源的重要性。

       

       

      有必要強調一點,其實王艷梅的重要性,絕不僅限于她是《海南頌》的組織者、牽頭人這樣的角色,事實上,如果沒有她幾十年來寫下數百首有關海南題材歌曲的積累、沒有她對海南深沉熱烈的愛,沒有她持之以恒地發現本地人才、引入優質資源推進海南音樂文化的發展,海南能否在建黨百年之際拿出《海南頌》這樣的大型交響音樂作品還很難說。因為《海南頌》的構思與框架正是出自王艷梅之手。寫有《永遠的邀請》《我的南海我的愛》等大氣優美作品,還是民族歌劇《紅色娘子軍》的編劇、作曲之一,“海洋風”采風創作展演活動的主要策劃人和組織者,由此延展到誕生《海南頌》這樣的大型作品其實也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了,當然其中依然需要她付出非常多的艱辛努力和悉心打磨。我們在《海南頌》里,也聽到她《兄弟,你朝北走》《熱血豐碑》《永遠的邀請》《潮起海之南》這樣一些佳作的回響,但顯然,她作為這部劇的藝術總監的地位更讓人敬重,本劇也堪稱是她迄今為止的代表作之一。

      提一個小建議,當代舞臺藝術對舞臺背景的視覺運用特別重視。如果以“面面俱到”的高標準來衡量,《海南頌》有些背景視頻很動人,例如《向海南》寫闖海人的那一段,別具匠心,很有感染力,那張船票一出來,很多人就流淚了。但也有一些流于一般,《藍色的諾言》描寫博鰲亞洲論壇一段一圖到底就顯得單調了。個別反映海南當代業績的背景視頻,也有些停留在風景、大廈、車流、人流這樣的淺表層面,如瓊中女足哥德堡杯奪冠等這樣的喚起海島人民群體記憶、也感染全國人民的生動影像也應加入,或許這些也都是提升空間吧。

       

       

      總之,《海南頌》無疑是成功的,正像省作協主席梅國云稱:“這是海南多少年來最棒的一場”。我希望,這個作品要拿到北京去演,同時也贊同很多藝術家的意見,多在海南演,可以有濃縮版、簡約版,慢慢地培養我們自己人才的同時,打磨精品甚至鑄造經典。

      衷心希望這個作品能代表海南走向全國,希望它的持續性的演出能促進海南文藝的全面提升,海南也能不斷創作出屬于這個時代的文藝精品!

       

       

      作者簡介

       

       

      馬良,江蘇鎮江人,海南省高層次領軍人才,海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海南省旅瓊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海南省作協理事。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報》《今日海南》《海南日報》等報刊發表文藝、社科、體育評論及詩歌、散文共數百篇。著有《勾勒集》,曾兩獲南海文藝獎,并獲曉劍青年文學獎。擔任過海南省藝術節、省“五個一”工程獎、南海文藝獎等獎項評委。策劃、組織或主持上百場文化藝術活動。

       

      以下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并不代表本站立場

      請注意文明用語并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見解引起的法律責任。

      網友姓名:    匿名   驗 證 碼:  看不清,換一張  
      全部評論(0)
        回到頂部